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周迎春现场调研。
“父母是唯一无需持证即可上岗的职业”——这句广为流传的调侃,在未成年人问题频发、家庭教育挑战日益凸显的当下,格外引人深思。
三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宣告中国父母进入“依法带娃”时代,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邵阳不少家庭仍深陷“唯分数”“唯升学论”的窠臼。
作为自古崇文重教的千年古城,邵阳积淀了深厚的家风家训底蕴。在“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的当下,如何推动“依法带娃”落地见效,让家庭教育更好助力孩子快乐成长、全面发展,成为一道亟待回答的现实课题。
困境:焦虑弥漫,让爱偏离了“航道”
今年5月至6月,市人大常委会一项覆盖全市的调查问卷显示:30.37%的家长忽视生命教育和心理关怀;16.54%的家长对子女不良行为简单采取怒吼或体罚;18.77%的家长从未参与过社区家长学校的指导活动。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正是对家庭教育中暴露的“目标失衡、方式失当、支持缺位”等核心困境的重拳出击。
今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到市区一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促进“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
“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考这点分对得起谁?”“成绩不好,将来能有什么出息?”……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常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焦虑与误区。
市区高一学生小月(化名)的经历是普遍焦虑下的写照。父母皆为教师,对其学业寄予厚望。然而小月学习能力有限,长期挣扎于父母的失望与自身的无助中。遗憾的是,小月的父母囿于“教师面子”和好胜心,拒绝正视女儿的心理困境,讳疾忌医,最终导致她在学业高压下深陷崩溃的泥沼。
小月的境况并非孤例,其背后是“唯分数论”驱动的普遍焦虑。这样的观念,深刻影响着像市民杨先生这样的80后家长:“我希望孩子能用好成绩换来美好人生,除了卷分数,真不知教育孩子还能从何入手。”这种普遍的焦虑与路径依赖,导致家庭教育严重失衡。
更令人忧心的是对法律的陌生。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李洋坦言:“部分家长仅将家庭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延伸,甚至惊讶于还要依法带娃、依法教育孩子。”
相较于城市家庭教育遇到的问题,乡村家庭教育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很多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由祖辈代替,导致部分孩子发生厌学、行为失范等问题。”邵阳县蔡桥乡中心完小副校长匡坤奎介绍,一些农村家庭家长教育水平有限,缺乏科学教育理念,遇到问题更倾向“棍棒”教育,这都亟需科学引导。
“从微观层面来说,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是基于当下家庭教育存在的‘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问题。”双清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公益教师石莎认为,教育不是一场竞争,不应该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
由此可见,“依法带娃”四个字,如何真正守护孩子的未来?这不仅是法律的考题,更是社会必须直面的现实难题。
探索:家校社联动,多元共治织就支持网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面对困境,邵阳市积极展开了破冰行动,探索“依法带娃”落地的本土路径,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多元共治网络。
今年5 月 9 日,在邵阳市湘郡铭志学校的集体家长会现场,1200 余名家长踊跃参与到学生的大课间跑操中。参与家长表示,在奔跑中刷新了自己的教育认知。这是该校家长学校创新开展的活动之一。
5 月 9 日,邵阳市湘郡铭志学校举行集体家长会,1200余名家长踊跃参与到学生的大课间跑操
湘郡铭志学校开办的铭志天使家长学院是邵阳市家长学校转型的缩影。它摒弃了“校长讲成绩”的传统模式,转而定期举办各类家庭教育讲座、研讨会、亲子活动等。这所家长学校,成为点燃家长学习热情的一簇星火。
“家长需要的是‘渔’,而非简单塞几条‘鱼’。”铭志天使家长学院初中部院长陈才进说,如何让家长学校真正“活”起来?内容必须解决家长面临的实际问题,形式必须创新,有效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事实上,市教育局早就已经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开展工作,指导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办起家长学校,建立“德育主任+心理教师+班主任”三级指导队伍。其中,打造“宝庆家长学堂”品牌,通过“现场讲座+直播+线上资源库”模式,累计推出24期课程;依托家长开放日、毕业典礼、成人礼等场景,邀请家长参与亲子互动;组建首批82人的中小学家庭教育讲师团,深入社区、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100余场次。
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向阳花”行动纳入省重点民生实施项目以来,全市各级妇联积极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向阳花”行动,组织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者通过讲座、父母成长沙龙、亲子手工实践、面对面咨询等方式,向家长传授科学育儿技巧。
“目前我们建成1个市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483个社区家长学校,联合市民政局打造‘全家学儿童关爱’慧服务平台,提供900节免费家教课程;联合市教育局开通2234所学校‘网上家长学校’,为全市广大家庭提供了全方位家庭教育指导。”市妇联副主席邓舒婷介绍。
家庭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全市各部门整合资源,为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家庭提供普惠性与针对性并重的指导服务,努力将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送入社区、送进家门。这些探索,为邵阳市家长们“依法带娃”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平台。
破局:理念升级,构建协同育人生态
探索初见成效,但填平“依法带娃”理想与现实间的鸿沟,远非一部门一学校之功。
高一女生小雨(化名)的故事提供了启示。曾经的她叛逆休学,沉迷手机,与摔坏其手机的父亲关系降至冰点。转机始于一次专业的家庭心理辅导。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他们看清彼此的需求,找到沟通的桥梁。父母学会道歉、倾听与理解,最终亲子关系回暖,小雨重返校园。“以前觉得‘棍棒’最有效,现在懂了,科学方法比吼破嗓子有用一百倍。”小雨父亲的醒悟,道出了关键:“依法带娃”的核心,是父母教育理念与能力的升级。
湖南大行律师事务所律师文君琳解读说,家庭教育促进法并非“惩罚家长”,而是通过“引导+支持”的方式,帮助家庭履行教育主体责任,避免家庭教育异化为“家庭虐待”或“放任不管”。其核心在于“导”而非“强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邵阳市遇见心理工作室负责人何萱霏结合工作接触的大量案例,分享了那些成长氛围更健康家庭的共同点:父母有清晰的边界感,懂得适时放手,给孩子成长空间;夫妻关系融洽,用行动传递爱与尊重。她认为,要让更多家庭具备这样的能力,建立一支稳定、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队伍显得尤为关键。
“家庭教育重在教孩子修身立德,学校教育重在教孩子求知明志,社会教育重在教孩子实践担当,三者的教育任务各有侧重。”市人大代表邓大成表示,可以把学校、社会丰富的教育资源链接起来,为家长提供优质指导服务,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追求、教育资源、教育策略上的深度融合。
“我们将健全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探索成立以教研员、校长、教师、家长代表等多方参与的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力争年底在全市培养一支300余人的专业化家庭教育讲师队伍。”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将以宝庆家长学堂为载体,开发家校社共育网络培训课程计划,实现线上线下课程资源交流渠道。
“法律的温度,终需体现在千千万万孩子更健康的笑容和更明亮的未来上。” 李洋表示,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清单,更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纲领。
回归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依法带娃”的真谛在于:它不仅是约束,更是赋能——意味着父母需与孩子并肩同行,以科学引导替代粗暴管教,以有效监护守护成长之路。告别“棍棒”的伤痛,在“法条”的守护下,每个孩子都应享有被尊重、被理解的权利。唯有当家庭、学校、社会真正协同发力,方能共同撑起一片蓝天,让孩子在其中健康、快乐、自由地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