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罗市镇,骄阳似火,正值农忙“双抢”时节。7月16日,镇人大代表缪立平在稻穗飘香的田埂间俯身查看水稻长势,仔细测算今年收成,认真记录种植户老徐反映的灌溉难题。“问题不仅要记在本子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缪立平的郑重承诺,生动展现了罗市镇人大紧扣省委、省人大“三会三文”精神,悉心打造“一二三四五”“组合拳”式工作方法深耕基层民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实践成果。
探索一种模式,做实专项调研“开渠引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罗市镇人大始终将精准调研作为依法履职的根本遵循。在开展“三法一条例两办法”执法检查及“法治护绿人大行”专题调研过程中,人大代表主动转变工作作风,以“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满民意”的务实态度,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连续15天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与35名种植大户、返乡创业者、普通村民和企业负责人开展面对面交流。目前,已开展4次专项调研,实现全镇11个行政村(社区)和26家小微工贸企业走访全覆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7月上旬,罗市镇人大组织代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调研,采用“车巡+步巡”方式对省道S236沿线开展为期5天的专项调研,梳理出彩布围挡、鸡鸭散养等6类共性问题。通过“红黑榜”评比机制推动拆除菜园围挡92处,成功劝导110户居民完成鸡鸭圈养,指导村级组织建立长效管护平台实现动态监督。
对接两大主体,实现代表、群众“互为主导”
罗市镇人大工作的活力之源,在于激活代表履职动能与发挥群众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代表主体作用充分彰显。镇人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搭建“代表履职+”工作平台,组织代表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环境治理、教育医疗等专项监督,明确赋予“监督清单+项目包干”的履职责任。在代表小组活动中,夏正平代表牵头提出的《龙家桥水库干渠清淤修复议案》被票决为年度重点民生项目,镇政府第一时间落实专项资金,高效完成3.2公里干渠清淤工程,彻底解决周边5个行政村2000余亩农田的灌溉难题。群众主体地位更加夯实。罗市镇人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建强“人大代表联络站”这一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创新实施“民意直通车”机制,当好民情“收纳箱”,去年累计接待选民93人次,收集民生实事建议42条。由刘彩英代表牵头提出《关于解决罗市镇盘比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维修的建议》,被列入年度重点意见建议,由代表进行全程督办。“破损排水管道更换了,地面下沉处硬化加固了,现在我们住得安心了!”不到3个月时间,群众反映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做优三项功课,推动示范引领“以点带面”
罗市镇人大坚持在“三项功课”上精雕细琢,以扎实内功推动整体工作提质增效。做优“人大基本要求”功课,推进规范化建设。罗市镇人大深入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将规范化建设作为夯实基层人大工作的关键抓手。在制度建设方面,系统修订《罗市镇人大主席团议事规则》,创新制定《人大代表履职积分管理办法》等7项制度,构建起覆盖议事规则、履职管理、监督评价的全链条制度体系,为代表依法履职绘就“施工图”。
在能力建设方面,立足基层治理需求,精心设计宪法法律解读、乡村振兴政策宣讲等专题培训,全年开展靶向培训3场次,代表参训覆盖率达90%,推动代表从“会议代表”向“全天候代表”转变。做优“人大监督实效”功课,履行职责较真碰硬。在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专项监督中,构建“第三方专业机构+人大代表小组”联动监督机制,人大代表带着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会同环保领域专家组成联合督查组,深入重点排污企业、流域监测断面、固体废物处置场等关键点位开展突击检查,通过专业检测与民主监督相结合,形成包含37项具体问题的整改清单。通过建立“问题销号制”和“回头看”机制,推动依法关停污染严重的小作坊1家,督促镇域内3家餐饮店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并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做优“人大执法检查”功课,保障法律法规落地见效。为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依法开展安全生产领域执法检查工作。重点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6部法律法规的核心条款,采取“党政领导带队+多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模式,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化监督网络。组织应急管理、公安、交通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12次,累计排查“九小场所”等重点区域47处,发现并建立安全隐患台账22项。通过严格执行“一单四制”闭环管理机制,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
畅通四大渠道,实现代表履职“固本培元”
人大工作的生命力在于贯通上下、连接左右。罗市镇人大精心构筑四大核心渠道,确保党的意志、人民心声、发展要求、履职责任顺畅传递、落地有声。畅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渠道,用好服务群众“指挥棒”。镇人大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政治原则,自觉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依法履职全过程,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确保人大工作与党委决策部署同频共振。在镇党委作出“优化营商环境”重要部署后,镇人大迅速组织各级代表深入企业、走访群众,通过专题调研、集中视察等形式,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最终形成《关于进一步优化我镇营商环境的建议》既体现了党委意图,又反映了人民心声。
畅通“始终服务中心大局”渠道,精心搭建民意“广播台”。通过这一平台,及时将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部署、重点任务要求精准传达至每位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在光伏发电项目征地拆迁关键阶段,人大代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入村组细致宣讲政策法规,解读发展“大蓝图”,并耐心倾听群众意见,收集民生“微心愿”,累计成功调解征地纠纷15起,既保障了群众合法权益,又确保了重点项目如期落地,生动展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优势和实践效能。畅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渠道,打好民生“基础牌”。镇人大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将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作为重要抓手,构建“征集初选—审议票决—过程监督—效果评议”的闭环工作机制。人大代表全程履职尽责,人民群众全程参与监督,共同推动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稻田灌溉、渠道清淤等民生项目落地见效。这些饱含温度的民生工程,在人大的持续跟踪督办下,全部高质量完成,切实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优势。
畅通“始终加强自身建设”渠道,当好懒慵“清道夫”。镇人大主席团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履职根基,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政治素养和依法履职能力,全面深化作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健全完善制度体系,修订完善议事规则、代表履职等12项制度,多措并举提升工作效能,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坚实保障。
强化五个结合,成效带动“满园春色”
罗市镇人大工作的动力源泉是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将五个关键维度紧密结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与“政治要求”相结合,确保方向不偏。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牢把握人大工作正确方向。在依法履职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将政治标准作为监督议题遴选和执法检查开展的首要考量,既注重政策执行的“政治三力”,又关切群众急难愁盼,确保人大监督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民生温度。通过把党的主张转化为人民意志,让每一项履职实践都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与“制度设计”相结合,夯实履职根基。罗市镇人大在严格贯彻《地方组织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基础上,立足基层治理实际,积极探索镇级人大制度创新路径。通过健全代表联络站工作机制、完善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优化代表履职评价体系等举措,构建起既符合法治要求又富有地方特色的制度框架。这些制度创新既保障了代表依法履职的权利,又规范了人大工作的运行程序,更畅通了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使人大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与“人民实践”相结合,汲取源头活水。镇人大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调研选题紧扣群众急难愁盼,监督工作直击民生痛点,代表议案饱含基层智慧。在破解"留守儿童暑期看护难"问题上,通过专题建议推动政府整合资源、完善机制,使"暑期公益课堂"从民间探索上升为惠民工程,实现全域覆盖后惠及留守儿童达100余人,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密切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与“法定职责”相结合,恪守权力边界。镇人大严格遵循“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在宪法法律框架下依法履职尽责,既确保人大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的充分行使,又严格恪守权力边界。在监督政府依法行政、开展执法检查等工作中,通过规范有序的履职方式,既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又推动政府工作提质增效。
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力求精准破题。镇人大在工作始终秉持“问题导向”原则,以精准破题、靶向施策为工作方法。人大代表坚持从群众关切出发,无论是破解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制约,补齐生态环境治理的短板弱项,还是织密民生保障的安全网络,都彰显了人大工作鲜明的问题意识和为民情怀。在监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代表们紧盯垃圾清运不及时、管护机制不完善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通过持续跟踪问效、多方协调联动,最终推动建立了长效管护机制,切实提升了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