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人大民侨外委会:石榴花开籽紧抱 民族团结心相印

来源:邵阳市人大常委会 作者:李娟 分享  122024-12

编者按: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不断创新人大工作体制机制,紧扣“一委一特色”目标,在立法、监督、代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书写出新时代履职为民的生动答卷。

图片

市人大常委会创民组在邵阳市铸牢中华民族意识主题宣传园开展实地调研。

邵阳市人大民侨外委会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坚强领导下,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主题,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切实履行法定职责,走出了一条具有人大特色、富于时代特征、符合邵阳实际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市人大常委会及市人大民侨外委先后获得“邵阳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坚持党建引领夯实思想政治根基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成立以党组书记、主任周迎春任组长,主任会议全体成员任副组长、机关党组成员以及各专工委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多次研究部署民族工作,制定出台《邵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工作方案》,安排专班负责日常创建工作,做到创建工作与日常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做到有计划、有方案、有部署、有成效、有工作人员和经费保障,把人大“四个机关”建设同民族团结进步机关创建有机结合。

市人大民侨外委深入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工作部署,强化民族政治理论武装学习,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重要指示精神、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理论政策法规纳入党支部及委室年度学习计划内容,全年共计进行专题学习15次,开展研讨12次,党员讲授专题党课3次。同时结合“五讲五比”“学习标兵”等评选活动,多管齐下抓学习,使委室全体干部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把握“四个关系”,增强“五个认同意识”,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依法履职提升民族群众幸福感

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共同心愿,找准人大履行职权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助推邵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法治护航民族地区建设。组织开展民族区域自治“一法两规定”执法检查,加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检查,加快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进立法工作,提前介入,指导民族地区用好地方立法权,注重“小快灵”“小切口”立法,提升立法质效。

以监督护航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聚焦“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这个关键点,围绕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民族村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贯彻落实情况、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等情况开展专题调研13次,听取和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5次,交办审议意见11次,协调市直相关部门,持续落实督办审议意见,在市人民政府财力紧张并大力压减各项支出的情况下,切实保障市级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资金。坚持把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作为推动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重点督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建议》《关于加大绥宁县民族乡扶持的建议》等相关代表建议,一批涉及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代表建议得到了有效落实,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民族团结之花。

坚持“两创”并举,推动机关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统筹部署,市人大民侨外委携手机关党委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同安排部署、同监督检查,真正做到“两促进、两落实”。

市人大民侨外委对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测评指标任务细化分解表》,逐项落实测评指标任务,牵头召开民族政策法规动态评估和调整工作机制建设调度会议,制定出台《邵阳市民族政策法规动态评估和调整工作机制(试行)》,如期按质完成依法治理组各项工作任务。省社会科学院专家组对邵阳、怀化、张家界三个市进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第三方评估,在其他指标评分几乎一致的情况下,民族政策法规动态评估和调整机制指标评分被专家组认定为优秀,助推邵阳市于2024年成功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市人大民侨外委将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着力发挥人大制度优势,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用心用情呵护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