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说:四十岁以前拼命挣钱,四十岁之后拼命花钱。一家医疗协会曾做过统计,人一辈子挣的钱,有三分之一是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花掉了。这充分说明重大疾病给普通市民造成的压力是何等巨大。面对老年社会的来临,政府必须重视医疗保障、加大医疗投入,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1月22日下午2:30,湖北省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武汉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省人大代表陈平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时,陈平代表认为,尽管湖北省财政投入医疗的比例高于全国水平,甚至高于经济发达城市,但与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相比,与中国老龄化的态势相比,以及新型城镇化要求相比,政府承担三分之一的报销比例,仍显偏低,今后,这个比例要适当提高。
陈平代表认为,现在的医疗体制,既不能满意高端的需求,也不能满足贫困老百姓的需求。换言之,即便有钱,也找不到人来服务;而没有钱的社会保障也不能完全跟上,两头都不能满足。陈平代表就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课题开出了三副“药方”:
第一副药:政府必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医疗保障的力度,切实改善投入方式和机制。陈平代表认为,以往,公共财政投入医疗机构,多采取定额投入方式,也就是按医院的用量、人头定额拨款为主导,这种方式没有给医疗机制、体制的改革带来积极的作用,为此,需从三个方面改进:第一个方面,从国家宏观医疗布局看,应向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倾斜,减少财政投入综合性、高规格医院的资金量和比例,而应加大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也就是社区医疗的投入,这才是医疗改革的大方向。第二个方面,坚持向需方补贴的方针。国家补贴有两种方式,一是补给院方,一是补给需方,医疗改革的原则应当补给需方、补给患者,让患者选择医院就医;如果只补给医院,实际上就是鼓励定点就医,不利于形成医院之间的竞争。第三个方面,将现有向医院拨款的方式改革为购买服务的方式,购买的服务实行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形成医院之间加强服务竞争的格局。
第二副药:制定医疗行业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陈平代表认为,从供给看,整个国内医疗机构绝大部分是公立医院,尽管民营医院家数很多,但市场占有量的比例不高,比如,同济一家医院有4000多张床,而私人医院可能1张床都没有。所以不能以医疗机构的数量为标准,而应以床位数、病人流量计算。现在,城市居民80%-90%到公立医院就医,未来要充分挖掘存量效益,从整个医疗行业的规划入手,调整行业布局和结构。
调整医疗行业的布局和规划,应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如果单靠财政投入和无序的社会资本的跟进,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规划时要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第二,要对现有公立医院的体系进行改制,明晰产权,鼓励必要的流通,把综合医院产权化之后,类似于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政府通过变现手段,医院还在,但可以把变现所得的钱投向基层服务中心,这样,社会供应总量增加,改变了资本结构,促进了公立医院社区化、私立医院高端装备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第三副药:开放和引导社会资本向医疗领域投资。陈平代表说:“我是一个药商,在国内开了6家医院,我曾经到北京、南京、西安、沈阳作过调查,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向医疗行业倾斜。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增量对存量有一个补充的过程。公立医院没有做的领域,你希望社会资本进来,补充空白;而存量,则是现有的医疗资源,这有如国家将好的国有企业留在手上一样,鼓励小额社会资本补充大医院的空白,这样,仍导致供求关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为此,必须建立国家开放公立医院主导的市场,引导社会投入。”
陈平代表指出,现在民营资本只要求同等待遇,而不追求优惠待遇。陈平代表举例说明,现在国家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鼓励医院销售药品时零加成,而只收诊疗费,为保证公立医院的人员工资、待遇、费用,采取药品补贴的办法弥补损失,但这一政策,民营医院并没有享受到财政的补贴。如果是政策性降价,民营医院的损失谁补呢,这就让私立医院与公立医院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从理论上讲,医院的补贴不应该论成分,而只论消费对象,只要看了病就应该补。由于渠道不一样,公立与私立享受的政策优惠不一样。此外,评职称、税收政策、创新项目的立项等等,都存在不平等的问题。陈平代表呼吁,各级政府在制订医疗政策时,应让民营资本享受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待遇。
陈平代表的建议引起热烈反响。朱忠华代表也强调,建议美丽湖北、幸福湖北,应着力提高全省的医疗保障水平。他指出,湖北省曾出台了一个健康湖北行动计划,但目前仍停留在口号上,还没有制订一部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议省政府从宏观上科学规划医疗事业,为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打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