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建设 建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扶贫开发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议

来源:重庆人大网 分享  132017-08


关于加强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建设

建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扶贫开发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议


一、背景

1.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2.有数据表明,在农村贫困户原因调查分析中,农民因病致贫的比例占30%以上,其中约60%的贫困者又是因慢性病没有及时医治发展而致。因此从实际情况来看,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更大,而慢性病是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3.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主要服务对象是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通过实施“三级预防”的策略和措施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病人都采取预防措施,让健康者不得病、让亚健康者不发展成大病、让已经得病的患者尽快康复、减少伤残和死亡。对防止低收入人群因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导致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意义。可以说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就可以控制因病致贫,也是卫生计生部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和有效举措。

二、现状:

1.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工作范围和工作任务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前以传染病控制为重点的疾控工作模式发生了改变,比如新发传染病的出现和输入性疾病的流行;慢性病的危害已经成为超过传染病危害的更加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以酉阳县为例,2014年全县报告的3903例死亡个案中,慢性病死亡为3468例,占总死因的88.85%。死因顺位前5位的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均为慢性病);食品、饮用水、职业危害因素安全隐患风险增加,特别是大多数厂矿工人都是农村家庭的顶粱柱,一旦发生了职业危害和职业病,也将成为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2.各级政府和部门重治轻防的意识和行为普遍存在,将优惠政策和财政资金重点倾斜投入到了医疗救治领域。

3.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十分繁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导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较低,还没有达到政府促进低收入人群身体健康、预防因病致贫返贫工作目的

4.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经济欠发达,本级财政收入总量少、支出大、债务重,无力对基层卫生计生投入更多资金,因此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欠账较大,设备老化落后,不能完成食品风险监测、水质安全保障、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重要职能任务。

三、建议: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促进和保障群众健康,减少疾病、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发生。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落实慢性病防制规划措施。

2.加强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建设,加大投入,划拔专项经费。一是增加人员编制,对人才引进较困难的地区同意其自主择优考核招聘检验,临床专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二是要加强对重点项目如食品风险监测、饮水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监测等设施设备经费投入力度。

3.保障开展公共卫生应急、慢性病防治公共卫生任务必须的工作经费,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幅度,相应增加慢性病防治专项经费投入比例。

4.建议将二类疫苗的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纳入医疗保障可以报销的范畴,以减少贫困农民经济负担,同时又可减少患病引起的医疗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