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生态红线划定的建议
生态红线是我国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又一条上升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生态红线不可逾越,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条件。据央视2015年5月7日新闻联播报道,目前,全国仅江苏、广东、沈阳、天津、大连、深圳六省市完成了生态红线的划定。
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6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制定五大功能区差异化环境保护政策,划定区域生态红线。8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差异化环境保护政策推动五大功能区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生态红线划定工作。自此,我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正式启动。
一、问题与困难
由于种种原因,我市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在实践中遇到诸多问题与困难,至今工作推进难度大,工作进度不理想。
(一)缺乏“复合生态系统”的全局意识,建设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
目前,我市国土、农业、林业、住建等部门均依据部门职责相继启动了与生态红线相关的各类红线划定工作,但由于各部门均主要从自身部门职能出发,部门间相互沟通协调少,因而不可避免出现了各类红线交叉重复的局面,导致了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难以实施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
(二)政策不明晰,部分区县的划定工作难以推进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表明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与决心。但因认识不到位,一些区县政府认为生态红线是限制其经济发展的障碍线,在目前生态红线相关政策尚不明朗的形势下,对生态红线划定持观望态度,个别甚至准备缩小之前已经纳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空间,以保障其发展的需要。
(三)信息共享平台缺失,影响生态红线划定进展
生态红线划定需要利用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土壤与植被类型、土壤侵蚀、地形地貌、气象、野生动植物分布等大量详实的基础数据,而这些数据分别掌握在国土、农业、水利、气象、林业、规划等行政部门,各部门的基础数据难以实现共享,导致划定工作效率低下,推进迟缓。
二、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的建议
作为长江上游的特大型城市,我市生态红线的划定关乎到长江全域的生态安全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因此,上述问题和困难,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生态红线边界
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的要求,以生态红线面积占我市国土面积20%为依据,制定和完善我市生态保护区划,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生态红线的边界。
(二)加强组织保障,明确部门职责
建议市政府成立有国土、环保、农业、林业、水利、财政、规划、气象等部门组成的红线划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生态红线划定的日常工作和技术指导;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涉及生态红线划定的重大事宜。
(三)落实生态补偿政策,调动区县的积极性
生态红线是基本生态的控制线,本质上与经济发展并不存在矛盾。因此,建议尽早出台生态红线补偿的具体政策、考核办法;配套生态红线分级分类管控办法,调动区县政府划定红线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此项工作的可操作性。
(四)加强资金保障,建立生态红线信息共享和管控平台
鉴于我市的实际情况,建议增大红线划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底子薄弱的基础数据库建设的资金保障,力争在短期内完成共享信息平台的建设,为红线划定和管控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将有关严重违反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主体纳入信息公示系统,加强对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震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