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建设扶持力度的建议

来源:重庆人大网 分享  132017-08


关于加大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建设扶持力度的建议


综合建议:加快推进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大政策、资金、人才扶持力度,重点扶持生物技术示范企业,加快推进出台产业实施细则。

具体建议:

(1)思想上,建议组织全面学习,加强相关人员及部门对生物医药产业重要性及发展迫切性的认识,以全面提高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

(2)政策上,建议制定明确的政策导向、细化的实施文件,对生物医药产业、人才、专利等覆盖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帮扶和指导,包括但不限于临床前开发、中试、申报、临床、产业化、转产等环节;

(3)扶持力度上,建议制定优于同类地方政府的扶持机制;

(4)组织上,建议明确主管机构,形成各相关部门配合、协调的联席会议机制;

(5)具体行动上,建议参照先进园区,明确政策、申报和办事流程;

(6)建议树立榜样企业,示范先行,实施重点企业、龙头企业一事一议,有重点、有倾向的推进。

 

2010年以来,生物医药产业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培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2016年国家发改委在《“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中又明确提出:生物产业是21世纪创新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对于我国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制高点,加快壮大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对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可见,生物医药产业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意义,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及西南地区经济辐射的中心,如能率先打造特色规模生物医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增加重庆未来经济发展动力的同时带动整个西南地区构建大规模、有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产业群,这将意义深远。

一、国家重点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面确保产业发展

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将包含生物医药在内的生物产业列入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总产值约2万亿元;“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产业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2015年产业规模超过3.5万亿元。在《“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务院首次明确提出生物产业要达到8-10万亿元的发展目标。《“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形成2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100 亿元的大型生物技术企业”。

二、各地政府已纷纷出台生物医药产业帮扶政策,成效初显

在国家宏观支持政策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刺激下,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对应的政策给予“双重”支持,促使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并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东北等中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除基础较好的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等园区外,近年来一批后起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势头强劲,如武汉光谷生物城、广州生物岛、泰州医药城、成都天府生物城等。所述生物园均被列入了“2014中国生物医药最佳园区”。

2015年,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工业企业共167家,占上海市全市生物医药工业企业的58.6%,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占上海生物医药的66.0%,2015年全年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项目共58项,获批的新药及仿制药注册批件13件,形成了10余个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大产品,以及10多个年销售过5亿元的创新产品,年销售额过亿的产品超过100个;武汉光谷生物城已拥有980多个创新型企业,2016年已完成上报国家一类新药7个,还有200多个新药作为“后续梯队”进入研发,40多个进入临床,总收入已经达到千亿元。光谷生物城计划到2020年,实现生物产业总收入过3000亿元,培育2家年收入过500亿元的领军企业和10家以上年收入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

总结各医药产业园基本做法主要为:

1)目标规划先行;2)组织机构配套:成立协调各部门的产业办公室(例如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办公室),园区内各类服务机构和平台实现配套,例如江苏药监局在泰州医药城设派出机构,上海药审中心、药检所就设在张江药谷内;3)创新要素集聚:不单单关注固定资产投资,还有人才(高端人才、管理人才和基层科研人才团队)、专利(发明专利、国际专利)、药证批件(含临床批件)、平台技术(检测平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国家重大专项等)都需要落地生根、发芽,在政策层面给予引导和支持,而且非常明确;4)促进产城融合:不只是产业开发,园区内交通、教育、医疗和商业配套同步配套,产城协调发展;5)

发挥各自特点:明确各自的定位和特点,和而不同。

在这些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下,不少生物医药企业得到了大力支持,如:

江苏海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于2016年12月16日与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补充协议显示,海州经开区管委会将给予长生生物的科技扶持资金、贷款贴息及各类专项资金等总额(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税收优惠除外)项目扶持资金10亿元;

2016年6月云南玉溪市人民政府与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加快发展玉溪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协议》,对公司2016年的中期票据10亿元融资给予8450万元专项贴息支持。

此外,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南也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蓄势待发,正待全面启动。同时,经过数十年的技术沉淀,数代国内外生物医药人的努力,近年生物医药发展迅速,单克隆抗体产业迎来了发展黄金期,细胞治疗、基因检测、基因编辑技术也迅猛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历史性机遇的关键点,推动生物医药快速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

三、生物医药产业将是重庆发展战略性产业的重要支柱,亟待全面启动

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和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是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两带一路”战略交汇点,经济高速发展,GDP复合增长率超过10%。特别是2014年以来,增速连续十个季度保持全国第一。2016年6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重庆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将推动生物技术药物创制和产业化发展列为首个重点任务。随后,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共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但鉴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产业相关的政策及细则至今未能全面形成落实。

目前,重庆生物医药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备产业化能力的企业,单品种销售上百亿、上十亿、上亿的品种在重庆十分难寻,一些生物医药产品的代表,如疫苗、单克隆抗体、胰岛素等,重庆均没有产业化实体。从一类新药报批情况来看,重庆本土获得临床批件的生物制品屈指可数,相比其他地区,仍存在明显差距。究其原因,这与重庆当前产业政策落地困难不无关系,而临近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于2016年8月出台专项政策,随即10月发布细则,并在细则中确定了设立总规模不低于1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单项项目不超过1500万的贷款贴息,给予初创企业100万启动资金,创新药可获得高达1200万的奖励等资金支持政策,这都成为成都吸引高端生物医药人才、重点项目落地的重要条件。在政策、帮扶并举的全面推动下,为其实现到2035年天府国际生物城全口径产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企业总数超过30000家的目标奠定良好基础,为其迅速产业化提供全面保障。

可喜的是,仍有一批扎根于重庆的生物医药企业,坚持研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重庆发展生物医药奠定基石。在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若重庆市政府能借此“东风”,整合重庆资源,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制定全面、科学的产业发展细则,全面推进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定能为重庆未来打造新的发展格局。

四、生物医药实体企业迫切需要政府鼓励和扶持,顺势而上

生物医药产业本身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门槛高的特点。十年前国际普遍认可“三个10”的说法:即10年+10亿美金+10%成功率=1个新药,现1个新药的上市已远远超出了10亿美元。据德勤会计事务所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新药研发的平均成本已经从不到12亿美元增长至15.4亿美元,平均耗时14年。国内也相差不远:2013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生物制品一类眼科新药康柏西普获批上市,该药品研发耗时近8年,投入资金近10亿元。2016年3月我国上市的EV71型灭活疫苗从毒株分离到获得GMP认证耗时整整16年。出于对专利、技术、人才、质量以及监管层面的高要求,注定了生物医药高投资、高门槛的特性。

随着国家政策法规要求趋严,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物料成本和消费水平上涨,竞争愈加激烈等等,势必导致未来生物医药的投资门槛不断上升,成功风险系数也将不断升高。如所有投资风险均由企业主体承担,其将面临经营困难、资金缺乏、动力不足等巨大的压力,现国际上已有不少中小企业因为资金难以为继而最终走向转卖项目或是丧失主体独立性的妥协或失败之路。无论哪种方式,均不利于企业和项目自身发展,且阻碍了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不能满足百姓健康需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把创新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系列规划发展目标均有体现,因此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更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迫切需要得到帮扶才能全面发展。

 

鉴于以上原因,建议重庆市政府加快推进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大政策、资金、人才扶持力度,并重点扶持生物技术示范企业,加快推进出台产业实施细则,更好的服务重庆生物医药企业及整个医药产业群的发展,特提出以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