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轨道交通4号线
唐家沱车辆段上盖工程的建议
一、基本情况
轨道交通4号线起于渝北区民安大道,经江北区唐桂新城,止于两江新区普福,全长47.7km,其中江北段全长约31.3km,一期长为15.7km,设9个站点和1个车辆维修站场(唐家沱车辆维修站场);车辆段位于铁山坪街道马鞍山村,占地面积约570亩,总建筑面积8.43万㎡。其现有设计方案为开敞式结构,不仅极大浪费土地资源,不利于城市形象提升,而且势必造成噪声扰民的情况。
二、提出背景
自2013年以来,在得知轨道四号线车辆段选址初步方案后,周边群众多次上访,强烈要求车辆段另行选址;与此同时,市人大代表在视察江北区“美丽山水城市”建设时多次给江北区委、区政府提出建议意见,并向市人代会反映相关情况,希望将该车辆段调整至鱼复地区或对现方案进行优化。通过市交通开投集团、市轨道集团与江北区的积极磋商和反复论证,提出对该车辆段占地面积最大、重要污染源的运用库进行上盖绿化(方案一)或开发(方案二),且江北区也愿意承担实施方案二而增加的车辆段投资。两个方案从经济、技术上均可行,但需要由市轨道集团和江北区政府共同向市政府专题报告对四号线正常工期的影响。随后,江北区政府以书面请示呈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均无结果。
三、车辆段上盖具有重大意义
轨道车辆段上盖在政治、经济、民生、环境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一)充分保障舒适人居环境。该车辆段周边已建成金科太阳海岸小区、太平冲农转非安置小区、金桂花苑小区等近百万平方米、3万人口的成熟居住区,如果按车辆段现开敞结构的方案实施后,运营期间产生的低频噪音,将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如地铁一号线马家岩大川车辆站场在设计之初未考虑实施加盖,造成建成后周边居民不断上访,影响社会稳定;如果建成后营运期间在实施上盖的难度和代价更大。因此,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对车辆段进行上盖处理,以改善人居环境。
(二)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十三五”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环境的和谐发展。其中,绿色发展就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我们认为,实施唐家沱车辆段上盖工程顺应了“绿色”发展的新要求,通过上盖使城市空间形象、民生需求与经济发展都得到良性互动发展,避免产生传统城市化进程中伴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充分展现美丽山水城市。随着“五大功能区”战略强力推进,处于都市功能核心区与拓展区的“铁山坪组团”成为江北产城融合发展,配套服务周边园区重要区域,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该区域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打造“重庆最美山水小城”。而开敞式结构的车辆段正处于铁山坪4A级景区门户,将不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品质的提升,无异于“美女脸上一道疤”, 为了不留遗憾,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必须进行景观提升和方案优化。
(四)充分发挥轨道辐射作用。轨道交通建设具有改善交通出行、带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质的功能,充分利用轨道沿线和地上地下空间,提升商业价值,挖掘对服务业的聚集效应,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车辆段位于江北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唐桂新城,一旦车辆段实施上盖,可极大丰富城市功能,有效提升周边土地价值,成为优化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典范。
四、加快推进车辆段上盖工程的建议
为预防环境污染、减少社会矛盾、改善人居环境,充分体现绿色、和谐、共享的发展理念,需要加快推进轨道四号线唐家沱车辆段运用库上盖工程。建议:
(一)立即启动车辆段上盖工程。目前,轨道四号线唐家沱车辆段正在进行土石方平场工程和部分支挡结构的施工,必须尽快决策是否上马上盖工程,否则将对四号线建设造成严重影响,若运营投用后再决定加盖,社会稳定压力不可预测,且实施难度和代价将大幅上升。
建议:从政治、经济、民生、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由市轨道集团立即全面启动车辆段上盖工程的设计、建设等工作,力争实现上盖工程与整个车辆段土建工程建设、竣工和运营“三同时”。
(二)适度调整建设运营计划。经过双方设计、建设单位反复测算,预计上盖开发的方案(方案一)将延后工程建设周期约12个月,上盖绿化方案(方案二)将延后工程建设周期约6个月。
建议:在市建设、规划、消防等行政主管部门,采取特事特办和并联审批(联席会议)等方式尽量压缩上盖工程方案审批时间、最大限度压缩施工工期仍不能满足2017年年底通车的目标的情况下,允许在线路开通初期客流不饱和的情况下,利用联合检修库、停车列检库、咽喉区等区域停车过渡,适当降低发车密度,加强调度和安全管理,待运用库及上盖工程完工后,正式全面开通。
(三)明确工程建设资金来源。一是采用上盖绿化方案,增加的投资由市轨道集团承担,纳入轨道四号线总投资;二是采取上盖开发方案,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增加的投资由地方政府承担,上盖区域的土地出让收益归地方政府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