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财政经济委员会 作者:唐耀平 分享  082021-04

按照主题教育的统一安排,为摸清当前生猪养殖低谷的现状、症结及对财政、民生等造成的影响,探求适合我市实际的良好应对方式,2019年10月,我们通过随机访问养殖场(户)、生猪屠宰场、猪肉产品加工厂、生猪贩运商、肉品销售商、乡镇畜牧水产站、县乡人民政府和县级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的方式进行了邵阳市生猪产业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邵阳市这个湖南养猪第一大市未能独善其身,与全国多数地区一样出现了生猪养殖量的下跌,生猪产业沦为人们普遍不待见、不看好的“夕阳”产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正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稳定生猪生产。但要确保国家生猪发展政策在邵阳市的全面落地,必须创造性的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生猪产业的产区道路,稳定生猪生产只是治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才是治本。只有多措并举,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方可走出困境。生猪养殖不仅利于养殖者,还要有更多人在生猪产业链就业,方可得到人们的支持,生态养殖不仅利于环保,地方财政还能实现财税明显增长,政府支持方有持久的动力。如此化危机为机遇,生猪产业必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一、当前生猪产能已出现恢复性发展苗头,养殖者信心不足和基层对政策的迟疑是制约的主要障碍

(一)大型规模养殖场成为生产扩能的主力

1、原有规模养殖场产能稳步增长:自8月中旬以来,生猪存栏基本上稳定,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规模养猪场进入生产扩能阶段,

如邵阳乡村黑猪公司存栏量从7万多头增加8万多头,宝东农牧公司存栏从1.2万多头增加到了1.4万多头,九牧猪场从5000多头增加到6000多头,达祥牧业从1.5万多头增加到1.7万多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产能增长的养猪场有30多个,增加产能3.5多头。

2、规模养殖场新一轮扩产已开始:部分规模养猪场采取各种动物疫病防范措施,经历了风雨,初见成效,稳定了一点信心。在国家的各项促进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已开始了新一轮的产能扩张投入。宝东农牧公司年产30万头肥猪项目已开工,乡村黑猪公司30万头项目建设已尽尾声,九牧猪场扩产6000头项目已做前期准备、豫湘公司扩产5万头项目已融资,鑫恒牧业公司正在寻求超禁场的10万头复养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新开工猪场36家,产量36万头。

3、引进外资新建规模养殖场已有起色:新五丰已与绥宁县签订了年产50万头公司加农户的实施合同,同时与城步县签订了30万头的意向合同;正邦公司与邵阳县签订了30亿元投资框架协议;市农业农村局正与省农业农村厅衔接中粮集团100万头产能与50万头屠宰项目投资。

(二)禁养排查解放产能的效果即将呈现

严格禁养排查,坚决整改,解放超法律禁养,获取速效产能。五大禁养区外的超法律禁养情况有相当多的产能,这些产能有着充足的投资和良好的生物安全条件,是可以迅速投产达产的优良产能,市县政府已非常重视和看好,8月底以来,市县乡迅速行动,研究落实禁养区的调整和排查,采取边查边改地收集数据和资料,排查与整改同时进行,当前排查工作正在开展中。整改完成后, 大约有100多万头的产能可得到释放。

(三)养殖者信心不足是产能快速恢复的主要制约因素

烈性疫病的发生,导致大量生猪死亡,养殖场(户)无法养殖或不敢再养殖。尤其是中小养殖场(户),多已没有能力和胆量从事生猪养殖业,只能等待烈性疫病早日离去。未能有效防控的烈性疫病是养猪业长期的梦魇。

环保对养猪业的阶段性影响也不可低估,一方面是环保投入增加了成本,薄利的养殖业随之必有痛苦的调整期,一批低层次、高成本的养殖场(户)的主动退出成为正常之事。另一方面是超法律禁养造成的养殖者被动退出,短时间内快速地减少了养殖场(户)数量。加之禁养区重新调整程序复杂,基层顾虑政策反复,工作推进不够快,而群众担忧政策变化,感到不踏实,主动养殖的不多。环保这个养猪业暂时性的重压完全释放尚待时日。

二、化危机为机遇,将传统优势转化为富民强市的大产业

(一) 稳定生猪生产和促进转型升级,这是两个密切相关而又截然不同的主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要求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尽快将生猪生产恢复到正常水平,切实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1]。湖南省政府《关于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政策措施》,要求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承担当地生猪市场保供稳价主体责任,提高生猪生产、市场流通、风险防范和调控保障能力,统筹谋划好本地区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各项工作,下大力气抓好生猪生产,坚决遏制生猪产能下滑势头[2]。从2019年起,各市州最低生猪出栏量,纳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并纳入今明两年省政府督查考核内容。在各级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各级出台的养猪业利好政策落地是迟早的事,生猪养殖量逐步恢复也是迟早的事。但生猪养殖转型升级就不是随之而生的事了。若不加以强力引导,生猪养殖很可能是粗放式、数量型恢复为主,这次的复苏也许只是下一个周期的开始。

(二) 找到养猪业的财政贡献点,是政府支持行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屠宰税取消后,养猪业逐步轮为不受地方政府欢迎的产业。环保压力或者只是其中之一。根源是因为养猪业不能带来税收,无法创造政绩。既不能对当地财政有直接贡献,又不能为当地解决富余劳动力。另外,国家给予养猪企业补贴,地方还要承担配套的任务,还得拿钱出来;当地一旦发生严重的动物疫情和食品安全事件,地方政府要承担责任。加之养殖业难免带来环保压力,地方政府不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要想养猪业贡献税收,增加就业,减少污染,必须延长产业链,实现种养加贸旅一体化发展。一是推行种养结合,支持粪肥就地就近运输和施用,配套建设粪肥田间贮存池、沼液输送管网、沼液施用设施等,打通粪肥还田通道。二是发展猪肉产品加工业,引导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域转移,鼓励生猪就地就近屠宰,实现养殖屠宰匹配、产销顺畅衔接。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创建,加快小型生猪屠宰厂(场)点的撤停并转。三是发展猪肉产品商贸物流业。顺应猪肉消费升级和生猪疫病防控的客观要求,实现“运猪”向“运肉”转变,逐步减少活猪长距离跨省(区、市)调运。加强大区域内生猪产销衔接。四是发展可视农业和观光工业,吸引游客通过网络视屏来观看养殖场生猪的成长和环境的控制,通过观光走廊透视生猪怎么变成荤菜的加工工艺,通过一产接二(产)连三(产),带动二、三产业一起发展,实现税收,带动就业。

(三)因势利导,建立强大的生猪产业

当前,各地基本囿于恢复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未见到大的作为的报道。面对此局面,作为全国养猪第二大省的养猪第一大市,该如何作为?我市有必要深入研究,认真研判。我们有生猪养殖的自发优势、粤港澳市场优势等传统优势。当前,国家和省里又出台了一系列的利好举措,若能充分利用,或可变被动恢复(保 “菜篮子”)为主动抢抓(培植新财源)。为此,可考虑着手以下工作。

1、与粤港澳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实现大区域内供需大体平衡,并寻求建立资源环境补偿、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推动形成销区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

2、建立新建大型标准化、产加销一体化屠宰加工企业招商项目库,鼓励本地大型规模养殖场联合新建或引进大型肉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等模式建立生猪产业命运共同体。加强现有屠宰加工企业监管,对未取得“三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生猪定点屠宰证、排污许可证)的屠宰企业,一律限期整改,对整改不达标的依法取消定点屠宰资格。同时,加快猪肉供应链创新改革和肉品冷链建设,推行猪肉产品冷链调运,加快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公开招商,实现“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防止出现逆淘汰现象。

3、用好商务部驻邵扶贫机遇和竞争扶贫政策,抓住 “调猪”向“调肉”的转变时机[1],借鉴重庆模式打造生猪产品交易电商平台。重庆荣昌区立足荣昌猪的名气,联手阿里巴巴和九次方信息集团,合作推出了全国最大的生猪现货电子交易平台,建立了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交易市场,在产业规模上实现“买全国、卖全国”,在行业效应上则形成了“中国生猪看荣昌” [3]。

4、优化区域布局,推进转型升级。根据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等因素,继续优化生猪产业区域布局。以铸品牌、增效益、防疫病、保安全为主线,实施龙头培育、品牌建设、产业融合、特色引领、质量提升、清洁养殖六大优质生猪提升工程,改现场实地贩运为网络调运活猪,充分发挥养猪协会、合作社计划生产、计划销售的优势、产销直接网络销售的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减少防控成本和风险。全面落实国家、省里各项的政策,强化各方面信心,加快构建现代化疫病防控体系,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培育区域性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优质品牌,推进生猪养殖环节高质量发展。

三、稳步推进,为具有养猪传统优势的贫困地区提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实践样本 

(一)邵阳市在传统生猪产区中很有代表性。邵阳市作为传统农业地区,为湖南人口第一大市,也是养猪第一大市,下属七县二市三区有八个为武陵山扶贫片区县市,是典型的脱贫攻坚重点区域,也是下一步乡村振兴的难点区域,在全国有一定的代表性。生猪产业曾经是上下叫好的产业,不仅是农民的好门路,也是财政增收的好渠道,一些县发工资都依赖屠宰税。当年粪污不是养殖者的烦恼,而是可以带来收入的副业,周边种植者购买不绝。随着屠宰税的取消和种植投入品的改变,养猪业,如同它产生的粪污一样,都沦为了“糟品”。生猪产业的这种地位变迁在南方农业传统区域也具有代表性。

(二)产区期待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样板出现。面对当前困局,产区、销区要分类施策,一味被动应对式恢复养猪量,结果必然是进一步陷入“产区投入财政和牺牲生态、销区享受肉品和得到税收”的不对等境地。作为产区的养猪优势地区应主动作为,抢抓机遇,挖掘传统优势产业,变被动付出为主动延长产业链,整个产业链放到本地并实现其与养殖者的利益关联,进而形成带动就业,增收财政,改善生态的良性局面。而这些目前尚停留在理论层面,亟需成功实践的样本出现,以稳步破解猪肉供给不足的难题。

(三)当前是乘势而上建立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的好时机。屠宰加工是生猪产业链条的中枢,屠宰加工行业的破旧立新是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点,也是至难点。应抓住当前国家对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和产销对接的窗口期,立足于全国上下扫黑除恶的威力,决胜全面整顿屠宰加工行业。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发展生猪产品深加工,打造生猪产品品牌,实现跨区域销售。同时,改进养殖链条利益分享方式,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生猪养殖环节对屠宰加工利益的共享,增强养殖场(户)发展生态环保型养殖模式的资金实力和内在动力。

(四)邵阳理应实践在先。作为传统农业区,产业发展是我们的最大短板。要实现稳定脱贫、乡村振兴,全面小康,必须有可持续的主导产业。发挥传统农业的资源禀赋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传统农业区改造为深加工食品产区,走出一条适合当地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很值得期盼。邵阳生猪产业各项特征明显,与粤港澳有着良好的活大猪供销合作基础,具有得天独厚的率先实践条件。要在实施种养一体化减轻生态压力的同时,着力改造发展生猪屠宰加工业和商贸物流业 ,把养殖者致富、政府增收、带动就业和生态良好将会有机统一在整个生猪产业链中。使生猪这个昔日的“好产业”、今日的“坏产业”,转型升级为明日的富民强市新产业,为传统农业区跟进国家发展步伐贡献邵阳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