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社区或村委会设立“留守儿童托管家园” 的建议

来源:重庆人大网 分享  132017-08

关于在社区或村委会设立

“留守儿童托管家园” 的建议

 

 一、现状

 近年来,山区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是他们的孩子却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有的寄在祖父母或亲戚、朋友家,有的甚至独自住在没有长辈的家里。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和生活管理,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为此,我在石柱县进行了调查。

 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长江南岸,全县幅员面积3012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在石柱县,全县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占中小学生总数的30.2%,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就是促进教育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

 据调查统计,经过认真细致的工作,石柱县留守儿童总体在各方面发生了好的变化,数量及占比也在不断减少。                  

 但是,该县留守儿童工作仍旧存在具体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在寒暑假无人照看、管理、教育的问题。

 石柱县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占81%),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占15%),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他们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一切顺其发展。三是自我监护型(占4%),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他各种原因,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根本就谈不上家庭教育。

 由于石柱县地理位置特殊,贫困人口多,外出打工人员历年都很多,家长们多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看管,给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又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与交流,有了问题不能及时地发现和矫正,久而久之,便出现了家教薄弱、亲情缺失、缺少精神关怀等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这些儿童在心理、生活等方面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

 1、留守儿童辍学率增高

 返乡农民工大都有“衣锦还乡”的心态,他们回乡时总是买很多农村没有的东西。这些东西也许他们自己在城市里生活也舍不得用,但是他们却买回农村用。这容易误导留守儿童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打工赚钱很容易、很轻松,读书没有用。再加上相互之间的攀比,导致一些留守儿童,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厌学情绪,急于想外出打工挣钱。

 2、弥补亲情缺失带来的问题

 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家一次,但也有的父母与孩子常年无联系。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最大问题。农民工返乡,无疑对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的亲情缺失有一定的弥补作用,但也可能产生对孩子的溺爱,甚至是纵容,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极其不利。

 3、忽视女童教育

 由于部分农民工就业困难,收入减少,留守儿童可能面临非主观原因的辍学风险。并且大多数有条件的家长都选择把男孩带在身边,进城接受教育,而女孩子就被忽视了,这是农村重男轻女观念的部分体现。

 4、家长缺少科学的家教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2%的家长具备基本的教育知识,绝大多数家长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过的教育方式教育子女。当夫妇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不在家时,他们更不知如何教育子女才科学有效,不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也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大多数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身体状况和生活问题,而对思想道德,与老师和同学交往中的问题,家长却忽略了。

 5、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外出人口流动趋势只增不减,而留守儿童数量也随之增加。在目前的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犯罪已占相当比例。

 长期以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各中小学校十分关注留守儿童在校园期间的教育与关爱培养工作,但是却忽视或弱化了留守儿童寒暑假无人照看教育的事实,据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市范围内广泛开展的寒暑假家访、慰问等活动,只能在短期内给予留守儿童以帮助和关怀,大部分时间留守儿童仍旧过道形单影只的生活,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石柱县在三河镇红名村,利用村社共同服务办公室开展了有益的探索。首先,在农村留守儿童得到过的公共区域选择场所,然后需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多少挑选对应比例的志愿者或具有相关经验的大学生,开展教育与关爱工作。事实证明,这样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托管家园十分具有吸引力,一开始只开设了小学班级,后来逐渐自发形成了初中班级,留守的孩子们愿意在假期聚在一起学习生活。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这一系列问题,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举办留守儿童托管家园势在必行。

 二、建议

 (一)规划及组织机构

 在各社区或村建立一所农村留守儿童托管家园,可以有效地缓解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既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合适成长的场所,以家庭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又能推动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1、一个聚集留守儿童100名的村社需要开设两个班级,那么最少需要招募两名以上的志愿者(大学生),大学生本着勤工俭学的名义,一个月1000元工资,一个托管家园就需要4000元/年,按照石柱县双亲在外的农村留守儿童1.2万人来统计计算,大约每年需要2名(志愿者)*1000(元)*2(月)*120(班次)=48万元/年。

 2、提供相应的住宿、伙食等后勤保障。

 3、组织机构: 领导班子,园长一名(由社区主任或村主任担任),副园长一名(优秀自愿者担任)。管理体制,园长负责制。 园长负责“留守儿童托管家园”全面管理工作,副园长负责教育、安全和生活管理工作。 

 (二) 机构所需的设施设备 

 1、场地与设施配备情况:教室2间,运动场一个,乒乓球台10 个,计算机网络室1个;有固定的、安全活动场所; “留守儿童托管家园”配备学生桌椅一人一套,在留守儿童托管家园配备一部亲情电话、一套儿童读物及报刊、一台电视机、一套文体活动器材。 

 2、人才配备:形成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志愿者和生活老师队伍,内部有专职的督导人员进行督导,充分利用优质的人力资源培训教师队伍。 

 3、制度建立:建立全县留守儿童托管教育档案,全面记录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成长轨迹;建立托管家园与学校 、家长等留守儿童托管教育联系制度,做到学校、托管监护人、家长经常沟通,及时掌握孩子各方面情况;建立托管家园安全制度、卫生制度、做到食品卫生安全,房屋安全、用电安全;制定作息时间表,建立活动制度和学习制度,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活动有计划、有规律、有组织。 

 4、活动设置:由托管家园组织兴趣活动课(开设英语、微机、音乐、体育、书画、舞蹈、民族特色项目等),由学生自由选择项目,由托管家园安排专职教师进行辅导,保证其辅导质量。 

 5、开办资金及经费来源:为了便于留守儿童托管家园的管理,建议市财政给予社区或村委会资金划拨,当地区县教委一并进行管理。

 三、社会效应 

 1、开办“留守儿童托管家园”能解决留守儿童的后顾之忧,使留守儿童家长能安心工作,更好的推动城市建设,促进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

 2、开办“留守儿童托管家园”能推动扶贫工作。目前,重庆市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克难冲刺期,开办“留守儿童托管家园”能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习进步,在高中毕业后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以此来巩固扶贫工作的成果。

 3、办一所“留守儿童托管家园”,能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得到很好的结合,形成合力。以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推动和谐重庆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