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因十堰城区曾荣获全国百强城市的殊荣,所以国家在1993年启动八七扶贫攻坚和第一轮扶贫政策实施中,城区茅箭区和张湾区十余年来基本没有享受到国家、省制定的扶贫政策,从2005年开始,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经多方呼吁下,“两区”才开始“插花扶贫”。每年由49万到700万不断的增长,城区“灯下黑”的问题得到了缓解。而五县一市则是享足用活了扶贫政策,从几千万到上亿的扶贫资金,给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
国家2011-2020年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扶贫开发规划,给十堰城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带着这个问题,根据九三十堰市委安排,笔者对城区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张湾区扶贫开发情况报告如下;
一、张湾区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一)张湾基本情况 张湾区辖2乡、2镇、4个街办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3个社区居委会,67个村,40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万人,贫困人口3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比重达53%。版图面积6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万亩,大多为坡耕地,人均不足0.4亩,自然条件恶劣,耕作条件艰苦。全区67个村大多分布在阴沟小岔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张湾城区的繁华与城郊农村的贫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二)扶贫开发主要做法及成效
张湾区扶贫开发工作起步较晚。直到2005年市政府下发《十堰市城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5-2009年)》,才标志着城区农村扶贫开发正式步入有计划、有组织、有专项政策支持的工作阶段。近年来,在省、市领导及扶贫部门关心指导下,坚持开发式与参与式相结合扶贫工作方针,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原市委书记陈天会、现任书记周霁等领导多次深入张湾农村调研,对张湾城郊农村“灯下黑”问题给予了大力的关心,并从政策上给予有力的支持。自2005年以来,市政府加大了城区扶贫力度,市财政扶贫资金从2009年起由每年7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期间省级也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十余年来,累计争取张湾区扶贫资金达3800余万元,同时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带动乡村自筹资金,先后实施扶贫项目400多个,有力促进了农村贫困落后面貌的改变,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
2、树立大扶贫理念,整合资源扶贫。在发展定位上,跳出就扶贫抓扶贫,立足于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示范区,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促进城乡通开、城乡一体化。资源整合上,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按照“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记其功、各负其责”的原则,构建“大扶贫”格局。在工作推进上,坚持基础建设、产业开发、环境整治、社会事业综合开发、总体推进,为全面改善贫困面貌奠定了基础。大扶贫的格局深入开展,扶贫开发的合力不断增强。全区共新修和改造村组公路500余公里,新建引水工程110处,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2.2万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组组通砂石路、户饮洁净水、广电通信广覆盖”目标。
3、科学编制规划,引导扶贫工作。坚持用规划统一思想、指导工作。前五年扶贫规划工作重点突出以基础建设为主,改善生产生活和发展条件,当前的规划工作重点突出产业建设和危房改造,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如在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中,创造性地落实“一统三分”战略部署,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示范区建设,将农村依次划分为城中村、城郊村、偏远村三个层级区域,明确了各区域建设重点。在产业布局规划上,结合区域特点和环境资源,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将全区划分为六大片区,即西沟生态旅游片区、黄龙柏林沿线蔬菜片区、黄龙方滩库区水产养殖片区、白马山凤凰山茶叶产业片区等。
4、强化工作措施,突出重点扶贫。在工作推进上,实行向点面结合、片区综合开发,巩固提升扶贫成效。2010年启动西沟乡片区开发,在群众广泛参与和有关领导、专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编制了《西沟乡片区扶贫开发建设规划》,当年扶持资金249万元,占资金总量的50%。通过整合多方力量,西沟片区各项建设累计捆绑资金8754万元。打造“一心两园三线”生态旅游区。一心:即集镇建设核心区;两园:即有机茶生产示范园、生态农业观光园;三线:即中、东、南三线百里生态旅游长廊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培植景观亮点。在工作重点上,由过去以基础建设为主向产业开发和环境整治转变。在培植产业上,改变由过去单纯扶持发展基地向建基地、抓培训、培育引导合作社、搭建市场对接平台、打造产业品牌等综合开发转变,做大做强产业。目前白马山茶叶、长坪猕猴桃、斤坪蔬菜、水堤沟的小水果已经取得了成功。特别是白马山村经过持续发展,全村实现了“土地以茶为本、农民以茶为业、增收以茶为主”,茶叶收入占农民收入的50%,人均2800元,白马山成了远近闻名的产业富民村、生态旅游村。在产业规划上,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该区结合本区实际提出了“山下蔬菜山腰果,山上经济林满坡,沟岔养殖成规模,旅游休闲线路多”的产业发展思路,规划六大产业片区,培植5个高标准万亩产业基地(茶叶、猕猴桃、蔬菜设施化栽培、小水果、水产养殖)。目前以蔬菜、林果茶、畜禽水产养殖、劳务经济为主的传统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近3年累计发展巩固产业基地1万余亩。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培育了好邻居有机猪、朱庄土鸡等一批专业村、养殖大户,发挥了较好辐射带动作用。在环境整治上,改变过去简单涂白(穿衣戴帽)逐步向建设集中安置区推进危房改造,促进新农村建设转变,探索推进村镇化建设,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建设了桃子村整村搬迁、转头沟集中上楼、西沟村消危减土等试点。2010年以来,全区亮化房屋 610 户,一建三改310户,危房改造200余户,安装花瓶柱式防护栏1050米,建设户际路13000米。
5、把“五关”抓“三制”,强化项目资金管理。“五关”即严把项目的立项审批关、资金公告公示关、检查验收关、资金报帐关、项目后续管理关。“三制”即实行部门联系监察制度、项目督办、验收通报制度和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凡出现挤占、挪用、截留、贪污扶贫资金的,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二、城区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
1、存在的问题。经过近十年来的扶贫开发,贫困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等种种原因,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存环境较差。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十年九灾、十灾九旱、旱涝交替”是真实写照。常常是丰年解决温饱,灾年返贫,因病因灾返贫率高。农村居住土房、危房户占60%。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生产条件较差。一是通组路覆盖面低,断头路多。现在虽然主公路通了,但组级路起步晚,仍有118个组不通公路,占全区409个组的28.9 %。全区还有201公里通村路、370公里通组路需修建硬化;现有桥梁中安全隐患多,危病桥比例高达84%,87座桥梁中五类危桥15座。二是农民“吃水难”的问题尚未解决。目前全区农村还有7700户、3万余人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三是水利设施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低。全区耕地旱涝保收面积仅0.8万亩,还有近万亩耕地处于望天收。
--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经济收入较差。全区农业人口5.4万人,2.6万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贫困人口占全区农业人口的比重达48.5%。在农村内部也存在明显不平衡,少数富裕大户拉动大面积农民人平收入虚增现象比较明显。以黄龙镇朱庄村为例,去年人均纯收入3850元,但该村靠民政救济维持生活的就有81户,占总户数364户的22%。而该村村民朱某搞汽车改装,年收入近400万元;村民蔡某经营汽车配件生意,年收入近150万元;张某做木材加工生意,年收入200余万元,三个大户年利润达700万元以上,把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虚增1000余元。
--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生活质量较差。全区还有近5万余平方米的农村中小学危房,19个村没有卫生室,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不到30%。全区土瓦房3.42万间,占农村住房的61.3%,其中危房2.1万间,占土房数的61.4%。尤其是方滩乡文武沟村至今没有一户砖混楼房。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脱贫能力较差。据对全区67个行政村2011年集体收入情况统计,有 8个村是集体经济空壳村,1万元以下的5个,1-5万元的24个,5-10万元的24个,10万元以上的6个,分别占11.9 %、7.5 %、35.8%、35.8%、8.9% 。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相对应,是村级集体沉重的债务。2011年,全区村级债务总额5062.7万元,村平负债75.6万元。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加上债务压顶,贫困村运转艰难,发展更无能为力。
2、贫困的成因
--繁华城区的“富裕性”掩盖了城郊农村的“贫困度”。一是城乡二元差导致农村扶贫“灯下黑”。张湾不是省级重点贫困地区,更不用说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了,直到今天,享受省级扶贫政策十分有限,更谈不上享受国家的扶贫政策了。二是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滞后导致农村发展缓慢。由于发展规划滞后,资金投入不足,郊区农村社会事业还比不上周边贫困县的乡镇。
--国家工程的“重要性”压缩了农民资源的“占有量”。为支持东风公司、襄渝铁路复线、十白(十漫)高速、黄龙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张湾贡献了近4万亩土地,全区现在实有耕地不足2.1万亩 ,人均耕地仅0.4亩,仅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张湾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实施,导致凝聚多年心血培育的大批农业产业基地被毁或永久性沉入水底,为确保一库清水北送,发展受限。移民内安使得该区致贫原因发生新变化,特殊贫困问题十分突出。全区移民883户、3766人。
--政策扶贫的“象征性”减弱了城郊农村的“扶持力”。从1993年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到2000年的8年间,张湾由于地处城区,扶贫工作一直处于“中央不管、省里无户、市里有限、区里无力”的尴尬境地,贫困的郊区农村成为被遗忘的扶贫盲区。从第一轮扶贫开发到张湾郊区列入“插花扶贫”,已经比其他县市整整晚了十余年。第二轮扶贫开发,历经多方呼吁,张湾郊区农村争取到了“插花扶贫”的“特殊”待遇,但扶贫面小,资金很少,每年扶贫资金仅48万元。从2005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7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按扶贫资金因素分配法计算,张湾区每年分得扶贫资金300-400万元左右,农村扶贫工作严重“贫血”。 仅以2010年为例,张湾共享用扶贫资金635.5万元,也是该区省市扶持最高年份,兄弟县市每县平均6600万元;我区农民人平扶贫资金117元,而兄弟县市人平扶贫资金达182元,差距十分悬殊。至今,我区农村扶贫与兄弟县市农村扶贫仍不在同一水平线,不仅扶贫资金少,而且扶持政策差别大,扶持标准低。据初步统计,目前国家针对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各项惠农政策有50多项,张湾仅20多项,一些涉农惠农政策享受不到,或者滞后多年,如没有以工代赈、信贷扶贫等。在扶持标准上,乡村公路硬化,县市硬化公路1公里国家补助15万元,而我区却是每公里补助10万元;农村安全饮水,县市人平补助400元,我区人平补助300元;农村沼气池建设,县市每口补助1500元,我区每口补助1200元,教育生平经费差距也很大等等。
--地方财政的“吃饭性”制约了扶贫开发的“拉动力”。张湾是全市最大的经济体,每年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和税收,由于税收分配体制的原因,张湾区级可支配收入极低,区级政府仅仅是一个保吃饭的财政,连年负债运转,无力投入农业农村,没有资金的投入也就难以拉动扶贫工作。
3、面临的机遇
城区农村发展尽管存在不少困难,但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城区整体被纳入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有利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市委、市政府加快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一城两带”(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竹房城镇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为城区农村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撑,有利于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三是解决城区农村“灯下黑”问题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四是先前两个城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的实施,为城区农村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五是八年来城区农村扶贫开发探索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对加强城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
城区扶贫起步晚,城乡发展差距大,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城区政策的扶持力度。抢抓《国家2011-2020年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纲要》机遇,认真落实城区扶贫规划,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是加大对“两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力度,特别是省市级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消除县、区差别。 实行一个政策、一个标准,甚至向城区适当倾斜。如国家农村教育新机制保障政策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交通通村公路政策,安全饮水政策、农村能源政策等。
二是建议在争取落实南水北调政策资金时向“两区”倾斜。张湾区是南水北调水库淹没区、核心水源区,黄龙、方滩两个乡镇是全省十个重点移民复建集镇,全区移民内安883户、3766人,移民安置任务繁重。
三是在协调部门帮扶和对口支援时向“两区”倾斜。长期以来,中直、省直部门帮扶在张湾和茅箭区一直是空白,在秦巴片区扶贫开发工作中迫切需要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在安排新一轮部门帮建和对口支援工作时予以考虑。
四是比照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的政策,把“两区”作为全市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从基础设施建设、城乡规划、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城市化目标。
五、结合“两区”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建议进一步加大城区政策扶持,用足用活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政策,推进“两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