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进一步优化全市产业发展环境

来源:南京人大网 分享  132017-08
  全市拥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城市竞争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2012年,全市分别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45.5亿元、7201.6亿元,较“十一五”末年均增长1095亿元,高于“十二五”规划年均1000亿元增长预期,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从第17位上升为第13位成为近年来争先进位最快的一个时期。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达 53.4% ,居全省第一。 服务外包执行额达63.7亿美元,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软件业务收入2076亿元,分别占全国、 全省总量的8.4%和49.8%。利用外资41.3亿美元,在省内处于第二位。具有年产1173万吨钢铁、2118万吨原油加工、132.5万吨乙烯 、126 万辆汽车整车生产能力。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 3609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 32.4% 。是长三角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市的产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得益于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化,得益于产业发展规划的科学引领,得益于产业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得益于全市上下、企业、企业家、科技人才及广大劳动者的共同努力。但就全市的产业环境而言还需进一步优化,存在主要问题有:一是全市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还需进一步增强。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比,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产品少、世界级品牌产品少和总部龙头企业少。二是创新发展驱动力还需进一步增强。能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竞争的尖端技术人才、世界性通用型人才相对较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关键技术方面有突破的不多,已经拥有发明专利和技术标准的高端企业不多,一批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完全得到体现。三是产业发展合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尽管全市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人才引进和重大项目推进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然而,各区、产业园区为加快自身发展,加快项目和人才引进又分别出台了一整套的各自的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形成的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人才等政策优势一个比一个强,造成相互竞争、互挖企业和人才的不良氛围,给全市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如下:

  一是要结合苏南规划实施,加快研究完善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当前,恰逢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实施,我们要抢抓新机遇,瞄准新目标,正视产业发展现状,结合苏南规划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加快修编全市产业发展新规划,以规划为引领,科学布局南京总部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等,创树区域特色,合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新高地。

  二是要结合综合改革深化,创新建立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现代服务业的管理体制需要有合乎其内在需求的管理载体,通过载体将管理理念按管理程序运行,并最终实现管理目标。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加大各功能园区现代服务业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坚定产业发展布局,设定产业准入门槛,强化服务管理职能,加强工作服务力度。要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尽快建立健全专门负责全市现代服务业推进的工作部门,树立全市一盘棋,统筹产业发展,强化协调推进,加大产业发展管控力度,避免同质竞争,合力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要创新规范建立全市统一的产业发展政策,在总部经济、金融业、新兴产业、人才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限制区级政府、功能园区出台特殊优惠政策,着力营造产业国际化发展环境。

  三是要结合沪自贸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全市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许多优惠政策,诸如准入前国民待遇及税收优惠,主要是围绕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等六大现代服务领域试点开展,这将使全市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不但加大了招商引资尤其是金融、总部经济、电子商务、专业服务类企业和项目的引进压力,而且现有的总部企业等都有可能向上海转移。因此,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是认真梳理全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对照分析与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差异,采取应对措施,调整完善服务业发展相关配套政策,努力做到整体政策条件优于同类城市水平,进一步强化政策的灵活性,针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特殊需要,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政策配套。二是抢抓机遇,积极开展先行先试的政策集成,努力争取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结合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早作准备,申报建设自由贸易园区,努力争取类似于上海自贸区的优惠政策。

  四是要结合青奥赛事举办,进一步全面提升全市现代服务业生态环境。没有“绿水清山”式的自然生态环境,不注重区域人才生态和产业生态环境必将制约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影响区域高端产业集聚和人才的发展。因此,要在进一步优化全市人才激励与保障体系的同时,建立健全功能齐全、高效运行、服务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务中心,让“人才红利”在现代服务发展中得到充分释放。要在现代服务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政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生态环境。要在进一步提升政产学研平台建设的同时,加强政府服务职能和引导作用,实现高度融合,政产学研优势互补,支撑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