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星: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

来源:南京人大网 分享  132017-08

  自2011年以来,北京、上海、重庆、广东等地纷纷发布地方大数据战略规划,组织当地重点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大数据技术研发、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探索,抢占大数据发展先机。数据产业园区建设也逐步展开。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电信设备供应商业已经启动产业布局,争取以互联网应用服务为切入点抢占大数据制高点。百度、阿里巴巴、大智慧等数据资源型和研发应用型企业初步涌现,并引领数据产业的发展。

  “大数据”改变了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大数据”正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工业制造走向4﹒0时代。淘宝、京东等网络企业不断发展,苏宁之类的传统电器卖场也走上了电商转型之路;银行保险等行业早已建立起大规模的数据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针对不同客户开发不同产品。烟草行业近年来也在大力推进“大数据”的应用。通过“大数据”战略,拓宽了烟草行业调研数据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大数据”,提高企业品牌的市场定位。构建了全国性的统一的信息平台和国家烟草行业的数据中心体系,实现行业内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提升了行业信息化水平,实现了对烟草行业中的工业、商业两大环节合理有效、及时准确的数据采集。

  依据调研了解, 江苏具有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优势资源,不仅数据储备丰富、上下游产业基础良好,信息产业的科研实力也很雄厚。随着“宽带中国”、“三网融合”、“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建设在江苏的全面推进,江苏已经积累并将继续产生庞大的数据,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在无锡、南京、徐州、苏州等地市都已经形成了相关的信息产业聚集区。一批高校和研究院所在从事大数据的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航、南理工、南邮、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均在相关领域有所突破,培育和发展出了一批大数据技术创新企业,将大数据研究的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

  然而,江苏发展大数据产业仍面临较大挑战,突出表现是领袖企业尚未形成,产业带动力不足。数据应用开发企业数量规模不足,资源的运营者和应用服务的整合提供者还集中于少数几家企业。   此外,江苏大数据产业生态群落仍不完整。虽然已经拥有城市云、苏宁云商、联创等一批企业,但缺少具有较大规模、掌握核心技术、能够带动数据产业发展的行业龙头企业,对产业带动效果有限,高端产业链资源不足,产业链各环节尚未形成明显的上下游协作发展模式。

  作为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首位、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国四分之一的创新大省,我们期待江苏积极推进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尽快推动大数据技术在电子政务、民生服务、城市管理以及相关重点行业的早日落地,让大数据这班“快车”牵引江苏加快向智能时代迈进。我们建议:

  一是制定“大数据”战略。抓住“一路一带”建设的发展机遇,借助江苏发展大数据的资源和技术基础,完善了大数据发展规划,推动江苏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推进“大数据”应用。选择南京的优势产业,特别在能源、金融、电信、交通、医药卫生、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推进大数据应用,尽快形成一批大数据应用的示范企业,发挥大数据应用的带动效应,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经营决策水平和业务效率。

  三是培育“大数据”企业。在现有的大数据产业园区基础上,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引进更多的民间资本,建立大数据风险投资基金解决产业发展资本瓶颈问题。聚焦信息产业,聚集龙头企业,引导和帮扶入驻中国软件谷的企业发展,通过优势显著的区位条件、协同高效的资源条件,逐步培育出南京大数据领域的领军企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基地。

  四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发挥南京信息产业的科研力量,构建高校大数据科研项目与企业的合作机制。探索成熟大数据产品和企业的商业模式,推动大数据项目和产品尽快实现市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