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西部创新中心
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研发机构的建议
按照中央“四个全面”、“五个发展理念”、习总书记视察重庆的重要讲话精神,2016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全面规划了重庆市十三五发展目标和任务,绘制了重庆市未来五年发展宏伟蓝图,在(一)坚持创新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提出“建设西部创新中心,紧扣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研发机构,推进研发和技术服务机构法人化,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目标任务。
然而,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在创新发展方面还存在着“创新要素集聚不足,创新驱动能力较弱”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缺少将高校科学研究原创成果转化为成熟应用技术的法人化高水平研发机构。与此相关的情况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现状分析
从创新链来看,创新的最前端是高校和国家实验室,他们从事科学研究,获得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原始创新成果,但这些成果一般来说是实验室成果,需要中间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将此科学研究成果通过二次开发转化为成熟技术,在提交给下游的企业使用变为工业化产品和可流通的商品,实现产业化。由于现行体制机制和考核体系的约束,高校和国家实验室没有积极性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成熟技术,中间的科研院所由于改制变为企业,没有精力和资源去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成熟技术,下游的企业更没有资源去转化高校的科研成果。由于缺少这个科技成果中间转化环节,就形成了企业想做做不了,高校又不愿意做科技成果转化的尴尬局面。
2、 产业需求
我市优势产业中的领头企业,如长安汽车是国内自主研发能力最强的企业,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有6000研发人员,先期技术研究所只有30人左右,每年投入几十亿资金用于新技术和新车型研发,而先期技术研究投入每年几百万元,且新技术研发的提前期一般不超过三年,不可能去研究未来5—10年的原创新技术。因此,他们希望从高校获得超前的原始创新技术。如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高速碰撞安全,现在没有国家标准,长安汽车希望高校建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速碰撞安全实验室,提供电池碰撞、电化学、电池材料在碰撞中变化机理和安全防护设计准则,该实验室建设需要投资1500万元,1000平米防暴实验室。又如中国汽研近期投资5亿元建设风洞实验室,急需风洞实验高端人才和车身结构多学科优化设计、仿真分析前沿技术,希望高校能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因此,我市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校从事的科研有着强烈需求。
3、 改革愿望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从供给侧改革创新,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为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新产品、新技术支撑。(1)2016年全市要建立十个高水平研发机构,其中一个是重庆市自主品牌汽车创新研发中心,由市发改委牵头推进,长安汽车、中国汽研和重庆大学联合建设,因没有理顺共建共享机制,该项目推进停止。市科委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也提出了2016年要集中资源配置,重点打造十个高端创新研发机构,也在布局谋划和选点。(2)主城各区在推进创新发展中,也想引进高校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但还没有与哪家高校谈成。(3)高校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也到了一个需要获得大量要素资源配置的转折点。如重庆大学的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镁合金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2011计划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五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和发展,都需要1万平米实验用房和10亿元(5X2=10亿元)的研发实验设备建设投入,学校难以全部满足,希望得到市、区两级政府支持。
4、 借鉴样板
苏州市与清华大学汽车系合作,共建清华大学苏州汽车工程研究院,就是校地紧密合作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的成功案例。2011年苏州市下属的吴江区和相诚区,每年各出6000万元共1.2亿元,连续支持四年,另外,政府设立2亿元创头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有26亿元的创投基金,清华大学派出四位教授运营管理,共建清华大学苏州汽车工程研究院,从事前沿技术研发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过四年建设,清华大学苏州汽车工程研究院建有5万平米研发实验室,2015年社会招聘研发人员达200多人,吸引清华大学50位毕业博士到此创业,利用创投基金孵化科技公司十多家,自身年产值15亿元,还带动当地及周边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对清华大学汽车系科研经费贡献1.5亿元,有力支持了清华大学的学科发展。
鉴于江苏省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市对于引进国内外高校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市、区政府和高校三方都有需求和愿望,还需突破各方原有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实现。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1、 完善市、区两级政府与高校共建机制
一是市、区两级政府利用政府投融资平台、科技金融平台共同设立5亿元引导基金(市级4亿元、区级1亿元配套),吸引社会资本15亿元,构成20亿元科技研发产业基金,在科技金融体系中设立50亿元研发创投基金。二是市、区两级政府为高水平研发机构提供实验和研发场地、研发设备购买和运行经费,高校提供原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在高校集聚区周边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如市政府、沙区政府与重庆大学合作,吸引重庆大学的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镁合金工程技术中心、国家2011计划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等五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到西永园区创办五个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三是共建各方事前明确资本金、产权关系,设立事业法人研究院和下属企业法人公司,分别从事前沿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定位、分工明确。
2、 创新高水平研发机构运行机制
一是由市、区两级政府与高校共建的高水平研发机构,以高校派出专业人才为核心,通过市场招聘组建运营管理团队,按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市场化运营;政府不干预研发机构的业务运营,可按政府投资做财务年度审计,放权运行。二是利用政府提供的运行费(可以资本金或多项目经费支持)研究院择优从国内外高校购买实验室原创技术,再提供二次开发经费进行培育,成熟后以专利许可或吸引风投创办科技企业,取得的收益(专利许可费或股权)先返还原创技术购买费和培育成本,增值部分科研团队与研究院7:3分成。三是根据我市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需求,由科技人员提出前沿技术研发项目申请,研究院审批立项并提供运行费支持,成熟后按第二条方式转化和收益分配。
3、 完善科技研发人员引进激励机制
一是完善研发人才引进与共享机制。加大高层次研发人才引进宣传、进校园对接力度,掌握高校毕业生信息,大力引进我市发展科技研发产业急需的各类创新人才;与高校建立研发人才交流共享机制,推进研发机构与高校学科同步发展。二是加大高端研发人才支持力度。设立市级研发领军人才引进奖励基金,对产业急需引进的高端研发人才(博士、教授、千人等),按不同层次给予一次性100—200万元不等的奖励资金,70%用于工作启动经费,30%作为个人奖励,吸引国内外高端研发人才到重庆落户。三是政府/学校共建高端研发人才培养后备机制。政府在合适的高校和专业设立研发后备人才培养基金,每年选拔一批基础好、毕业后愿意留在重庆发展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与其签定协议,资助他们的学业,进入研发机构联合培养,毕业后即可进入研发机构就业,形成一支稳定的研发后备人才队伍。
4、 形成示范效应,建设更多高水平研发机构
通过上述措施,市、区两级政府率先与重庆大学在西永园区共建五个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形成一套完整的支持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的政策和要素资源体系,加快建设与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相关的城市配套功能、工业园区,形成科技研发产业项目培育、科技成果工业园壮大的创新产业链,树立样板,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高校到重庆创办高水平研发机构,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为我市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成果和科技企业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