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撑起民生,监督问出实效。在一场充满“辣味”的专题询问现场,绥宁县人大常委会以“人大之问”推动县委“以竹代塑”战略落地生根。
竹海有基:顶层设计锚定“以竹代塑”新方向
“请问我县在推广‘以竹代塑’产品采取了哪些措施?针对竹制品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财政资金将如何精准扶持?”9月29日,绥宁县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一场聚焦“以竹代塑”专题询问正在热烈进行。代表们围绕资源培育、科技创新、产业融合等关键问题接连发问,11个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应询作答,这场“辣味十足”的监督问询,将人大监督效能转化为绥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绥宁素有“中国竹子之乡”“三湘林业第一县”的美誉,80万亩竹海绵延起伏,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为“以竹代塑”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国家《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后,绥宁县迅速响应,将这一绿色发展倡议转化为县域经济转型的战略抓手,县委作出了创建国家级“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和湖南省竹产业示范县的战略部署。2024年3月,县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进一步作出《关于创建国家级“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 推进楠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产业发展的“路线图”。
问询见真:精准“体检”直击产业发展痛点
此次专题询问正是对这一《决定》落实情况的精准“体检”。为确保问询直击要害,县人大常委会提前组织代表深入一线调研,摸清楠竹产业“家底”——体系不完善、主导特色产品少、技术创新不足、附加值低、文旅融合差距大等问题。“专题询问不是‘走过场’,必须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石亮明的话,点明了此次问询的核心。从竹农牵挂的竹林道维修,到企业迫切的融资需求,再到部门棘手的标准制定,每一个问题都紧扣产业堵点、民生关切,最终形成精准的询问清单。
面对“推广竹质洗护用品有何措施”这一民生关切,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负责人给出明确回应:“我们安排专业人员对接县内重点竹加工企业及文旅经营主体,提供一对一服务,同时今年暑假为各民宿客栈共发放特色楠竹洗漱套装6万份。”如今的绥宁,全竹展览馆内竹制餐具、环保篮琳琅满目,“竹元素”早已成为亮眼的新名片。
当代表问及“以竹代塑”项目招商成效时,县商务局负责人同样交出亮眼答卷:“目前企业数量与规模显著增加,还打造了‘MK’牌竹木体育滑翔板、‘九通管业’牌竹缠绕管道等省内外知名品牌。”据悉,这些竹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提升了绥宁竹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针对百亿级竹产业发展目标,我县开发区范围内当前竹产业产值是多少?竹产业产值过亿、过5000万、过百万的企业各有几家?”
“其他县市区的竹元素已用于垃圾桶、宣传栏、公厕等设施,我们发展多年却难见相关内容。如何让竹产业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提升‘竹氛围’,你们有何规划与想法?”……
询问、回答,追问、补充,代表们所提的问题直指症结,应询者的回答坦诚务实。在一问一答的互动中,问题根源逐一明晰,解决路径愈发明朗,具体措施逐渐明确,形成了良性互动,人大监督的实效也在这一问一答中不断升华。
整改发力:跟踪问效确保发展落地生根
专题询问现场,代表们的“问题清单”逐一转化为部门的“任务清单”。县政府领导表态,将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统筹办理人大代表议案与建议,针对问询中指出的问题,深入分析工作中存在的短板,聚焦产业定位、管理体制、发展路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全县竹产业发展再迈上新台阶。
专题询问始于“问”,不止于“答”,关键在“改”。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石亮明表示,县人大常委会将对整改落实情况全程跟踪问效,通过代表跟踪督办、满意度测评等方式,确保问题整改不走过场。从人大决议的顶层谋划,到专题询问的精准发力,再到企业创新的市场突破,绥宁正以“一根竹子”为纽带,串联起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三重效益。
竹海焕新:翠竹成生态民生“双引擎”
如今,行走在绥宁的竹海间,砍竹工人的号子与车间的机器声交织,村民的增收笑声与游客的赞叹共鸣。这场由人大主导的“以竹代塑”专题询问,不仅问出了产业发展新思路,更问出了职能部门的责任担当——80万亩翠竹,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生态景观,更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绿色屏障”、带动群众增收的“富贵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一幅“以竹兴业、以竹富民、以竹强县”的绿色画卷,正在湘西南的群山间徐徐展开。